康辰药业不是康美药业,一字之差,别搞错了。
康辰药业是比较好理解的公司,因为全公司就一款产品:“苏灵”,全名: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用于手术止血的。
以19年为例,公司全年营收10.66亿,苏灵单产品营收10.53亿,毛利率95.74,净利润2.66亿,净利润率25%。
一、财务指标
主要财务指标如下:
指标中,17年的各项指标有异常是因为:当年出售国药康辰股权,获得投资收益3.57亿,所以17年ROE、净利润等等都会失真,这里用核心利润来代替净利润,可以直观的看到公司产品营收的变化。核心利润=营收-成本-四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核心利润剔除了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聚焦的是公司产品的情况,非常适合靠内生增长的公司。
ROE逐年走低,主要系18年公司上市募资到账8.9亿,净资产增加,而净利润没有相应增加导致;
17、18年营收大幅增加,是因为17年开始受两票制影响,公司销售渠道变化导致:两票制之前,公司经销商主要是推广配送经销商,该类经销商兼顾推广和销售,故从公司拿货会减去推广费用,公司产品单价较低;17两票制之后,公司经销商主要是配送经销商,推广由公司自己承担,经销商只负责配送,所以公司产品单价得以提高,在销售不变的情况下,营收相应增加。实际上,近三年,公司苏灵的销量增速在10%左右。19年,由于销售渠道已经转为配送经销商,故当期营收变化接近苏灵销量增速。
核心利润、核心利润率增速远低于营收增速,是因为两票制虽然导致产品单价上涨,但是推广费也转移到公司自身,所以近三年销售费用猛增,进而净利润率实际变化不大,并呈下降走势,销售费用如下:
公司收现良好,基本能保持在1左右,但是,两票制影响之下,医院,和以往直接面对推广配送经销商有所不同,医院3-6个月付款期,故应收账款在17年之后增长较快,当然,医院的良好信誉并没有影响到公司的收现情况。
总结一下: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毛利高、收现好、利润留存高(不用大额再投资),符合医药行业的财务特点。两票制对公司销售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但是没有影响到公司的盈利水平。
集采制度也没有影响到公司产品苏灵的价格,这和苏灵这个产品本身有关。
二、公司产品
集采制度是这两年重磅的药品改革制度,医院都充满着医药代表,回扣、医院靠卖药赚钱的现象明显,药品价格也不透明,现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省统一进行药品采购,价低者得,这直接扼杀了上述现象,对下游药品厂家来说,进不了集采,你这个药品的生产线都可以停了,进得了集采,销量成倍增加,所以薄利多销成了唯一正途。以最近的核酸检测试剂集采为例,5月15日贵州成为湖北、黑龙江、福建之后,全国第四个团购新冠检测试剂的省份,核酸检测1人份报价19.5元都被淘汰出局,报价最低的是迈克生物的17.78元。
集采制度对很多医药公司来说就是毁灭性的,这也是18年医药行业整体估值被杀到很低的一大原因,那为何康辰药业的产品苏灵却几乎没有收到集采制度的影响呢?原因就是苏灵牛逼呗。
公司在产产品“苏灵”是国内血凝酶制剂市场唯一的国家一类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显著,技术优势明显,主要竞争对手奥鸿药业的“邦亭”、诺康药业的“巴曲亭”、兆科药业的“速乐涓”生产的血凝酶制剂均为多组分仿制药,仿制药后续还要进行一致性测评,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而苏灵等创新药则不需要,按终端销售额计算,-年“苏灵”连续五年在细分市场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约为40%,现已纳入医保目录。
简单一点理解就是苏灵具有细分领的域唯一性,唯一的创新药,全球唯一,创新药拥有20年的核心专利保护期,对苏灵来说,一直会被保护到年。并且,从疗程用药来说,苏灵比其他竞品更便宜。而且,就行业来说,虽然目前市面的止血药有20来种,但是血凝酶等止血药物因为其不受手术部位、手术术式等方面的限制,现已成为止血药市场主流。
就这个细分行业来说,行业天花板有限,注定不会有大量资本涌进来搅局,康辰药业在苏灵的产品上竞争优势还可以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只不过,单产品的空间有限,目前市占率已不低,或许对后市的继续开拓、对费用的管控也能提高公司一段时间的净利润,但是不管怎么样,全国万人次的手术量这个天花板已经压在那里了。
三、核心竞争力
康辰药业一直以来都是专注于研发创新药,创新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研发。
18年公司上市募集的8.9亿元,并不是和一般公司一样是用来扩展能的,而是有将近一半是用于“创新药研发及靶向抗肿瘤药物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募资用途如下:
公司研发实力如何,见仁见智,这里列举几点数据:
1、公司的研发费用是比较高的,19年研发费用1.09亿,当然,这数值和恒瑞医药39亿的研发费用来说,九牛一毛,按比例来说,康辰的研发费用占比营收10%,恒瑞是15%,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10%的研发投入对比整个医药板块平均7%的研发投入来说已经是不错的数据了,尤其在亿市值以内的公司来说,康辰就显得优秀了。
2、公司专利大多是自有取得,每年都有2-3项新专利的增加,截至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已授权发明专利45项,其中境内17项,境外28项。公司的在研项目几乎都是以专利作为支撑,比如处于I期临床的CX3,就拥有相关的1项境内核心发明专利和11项国际PCT发明专利;处于临床研究的CX项目拥有相关的1项境内核心发明专利和10项国PCT发明专利等。
3、在研项目本来梯度尚可,结果今年4月份终止了处于临床III期的“迪奥”,相当于卸下了一条大腿,再加上3月份终止的CX,八千万的研发投入打了水漂。
在研项目如下:
年年报披露研发投入情况:
4、持续聚焦研发。比如研发费用增速加快,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构建“内部培养+联合培养+外部引进+国际专家”四位一体的人才布局和人才发展战略等,都体现了公司聚焦创新药研究的决心。截止年年末,研究院归国人才占比10%、博士占比18%、硕士及以上人才占比49%。
总结一下:
1、财务状况良好,无有息负债;收现良好,上市两年每年都有分红;“苏灵”毛利率高,再投资低,是能够撑起公司的现金奶牛产品。美中不足的是销售费用,尤其是其中的学术推广费用太高,年销售费用占营收比近60%,太高了,理论上,新药上市,推广两三年,相关费用基本就下来了,为何“苏灵”的推广费用居高不下,值得跟踪。
2、公司立足于创新药的研发,新药研发本身就具备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一款产品动则10几年才能上市,以“迪奥”为例,近10年的研究,18年上市时披露就已处于临床III期研究,结果到了今年4月,项目黄了,时间和金钱皆付之东流,这也正说明了创新药研发的残酷处境。
3、公司聚焦新药研发的决心强烈,在研发投入、人才投入上都不吝啬,公司也是以创新药“苏灵”起家,拥有研发新药和推广新药的经验。
4、随着“迪奥”的终止,年就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其它在研项目最快的处在I期临床,未来5年,乃至10年都很难看到公司会再有新药上市。公司已经在做一些代理业务,以及子公司收购泰凌国际,进军骨科药品市场等动作,或许就是无奈的选择。以
5、公司年净利润2.66亿,目前市值55亿,如此算来20倍PE,算不上贵啊。
———————————————————
免责申明:本人写文纯熟爱好,不构成荐股,买卖请自负后果!
blbdtz拔萝卜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