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止观
在前面,我们谈到了指数的真相及市场节奏问题、行情的本质即时间与空间的再平衡,以及投资决策机制与情绪控制。由于篇幅的限制,很难在两三千字内将问题说穿、说透,而且根据不同人的领悟能力与表达能力,有些东西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最终的沟通效果注定要打点儿折扣。
在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的那本《思考,快与慢》(Thinking,FastAndSlow)中,他分享了通过深入研究我们人类大脑的决策机制并得出的经典结论,最终获得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其一,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这种常用的无意识的决策机制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由于凭借直觉快速响应,往往容易出错。其二,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理性地进行决策。这种决策机制相对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经常容易在思考过程中再次陷入第一种决策机制,直接采纳直觉型判断结果。
反观我们的投资决策机制,不能不说卡尼曼老人家是多么洞悉人性。毋庸置疑,在投资决策机制逐步形成、完善和进化的过程中,因为我们都是人类,我们难以逃脱人类大脑的上述两种决策机制。结合我们自身多年磨砺中的积累和感悟来说,大致的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快——慢——快——慢。
第一阶段,快。
记得在早年,还没有对市场形成什么概念,甚至连很多基础性的知识积累都远远不够时,真是有“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举目四望,没有一个亲人”的感觉,寻寻觅觅,觅觅寻寻,哎呀,终于认出了隔壁老王——中国银行!(楼下就有一家网点,哈哈)买吗?买!结果呢,我想大家都有过这种体验——漫长的4个小时,它基本上维持着缝纫机的运行模式,上下密密麻麻地波动不超过1毛钱!熬下去?多半是熬不住的,每天打开软件就看见这家涨停,那家又涨停,一看一整版都涨停的,心里啥滋味儿自不必多说,都懂。
于是乎,这第一阶段的决策机制,多半就是这么快起来了——追涨杀跌。当然,由于没有足够的市场积累,见什么涨得最厉害就追什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忍不住,追!熬不住,割!于是乎,追什么什么跌,割什么什么涨,几个来回,不死也只剩半条命了。
第二阶段,慢。
有了多么惨痛的经历,总该有所领悟,把节奏慢下来总会好些。因为有了“反向指标”的羞辱,就开始在追之前去试图思考每天那么多涨停的究竟为什么涨停、那么些跌停的又到底为什么跌停,以至于在决策过程中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框架。日积月累,从每天几家,到每个月几十家,最终多少年后几百家甚至上千家都有所了解,再回头当然要更加从容淡定。即便是见到老面孔,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会红着脸?
这里面,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沉淀期,懈怠不得的。包括泽熙投资,为什么说徐翔每天研究超过12个小时,并且持续了20多年呢?因为从一开始就必须专注地打基础,修炼内功。我们所熟悉的一批优秀的投资人,目前自有资产规模都是几十亿的这些老大哥,在过去的十几年、包括现在,也都是高强度、高负荷地做功课,每天深夜12点以后都还在做着功课,偶尔就一些信息通过QQ、北方乌发口服液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比较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