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区▲
健康产业是我省大力发展的七个“万亿级”产业之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中,医药,在人类生命进步的轨迹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器械的地位也在与日俱增。可是,你们知道,浙江乃至长三角的“健康之心”有望诞生在哪里吗?
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无疑是最有力的竞争者。年,浙江省唯一的一块“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牌子落户在了这里。当年12月,园区建设正式启动,开发以及管理工作依托国家级开发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步进行。正式启动建设近一年来,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凝心聚力,得到各方“加持”和厚爱,无论是项目引商、聚才引智还是服务引培、产业引导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前,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曾寄语园区生物医药企业贝达药业:“弘扬埃克替尼精神为民族药业的伟大振兴而奋斗。”4月,总投资达10亿元的东湖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也花落园区;10月,八位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专程来到余杭,为园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会诊把脉。
亮点一:项目引商
10亿元大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大项目带动大发展,10亿元的项目,带动效应就更不用说了。
今年4月,总投资10亿元的东湖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落户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东湖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用地亩,建成后预计将引进40家独立核算的生物医药企业,年产值超过15亿元,年税收超过万元。
产业园项目围绕生物医药园区产业发展方向,主要面向医疗器械、创新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企业招商,兼顾其他生物医药产业链项目,打造全方位的生物医药产业链集群。
园区负责人表示,东湖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的成功落户,不仅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将为后续产业聚集提供活力。
亮点二:聚才引智院士级“智囊团”助力园区发展建设院士深入园区医药企业▲
10月16日,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的8位院士,来到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开展考察调研并举行座谈会,指点园区建设,为企业把脉。
院士们为生物医药高新园区和企业展示了最前端的科学成果和理念。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杨宝峰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心血管药理学专家,他建议生物医药高新园区要综合发挥“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技术力量,组成国际化团队加大生物药如肽类、蛋白类、核酸类新药研究,同时建议贝达药业组织专家对凯美纳耐药机制进行研究,突破耐药瓶颈,向高效长效发展。
王威琪院士是我国医学电子学专家,在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他对余杭发展精密医疗仪器提出了借鉴中国医药城经验、科技与产业并进的思路。
骨外科专家邱贵兴院士,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付小兵院士,药物代谢动力学专家王广基院士,第二医院教授、烧伤外科专家夏照帆院士等都对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国际化研究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提出了实实在在的建议。
亮点三:服务引培
帮助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更好地成长
医药器械配件生产车间▲
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积极开展与省食药监局战略合作,去年9月省药监局与余杭区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向生物医药高新园区授予省食药监局行政审批受理余杭分中心、省医疗器械审评中心余杭医疗器械审评服务平台、省医疗器械检验院余杭分院三块重量级的牌子。
截止目前,行政审批受理余杭分中心已完成配套设施建设、人员招聘及培训,于10月8日正式投入运营。省医疗器械检验院余杭分院建设项目也已就选址、工程建设方案和实验室建设内容等达成一致,近期将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并开工。
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医疗器械细分结构图▲
此外,因为生物医药以及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在配套服务方面,园区也动了很多脑筋。比方说,临床评价是医疗器械产品全生命周期中耗时较长、人力和资金投入较大的一个环节,如何帮助企业进行临床证据的评价和筛选等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帮助更多全区企业增进对国家临床评价新法规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医疗器械企业临床评价规范化体系的构建,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在今年9月,邀请专业经验丰富的美国密歇根大学临床博士后、武汉致众科技公司负责人许鹏为园区及医疗周边企业开展了“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新规解读”的专项培训活动。
“这次培训活动,是生物医药孵化器开园后,第一次开展的配套服务,以后,这样的活动将会陆续开展,帮助更多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在园区更好地成长。”园区运营负责人表示。
亮点四:产业引导
民生药业“智慧做药”的好样本
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的民生药业,是杭州唯一一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的生物医药企业。
“制药行业有一个严格的监管制度,相比于其他行业,制药领域对产品生产时所需要的监控要求更高。”民生药业信息部副经理王惠霞说,一直以来,“民生”都是医药制造行业信息化的排头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将计算机控制引入生产。“现在,民生药业依托于最新的‘药品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随时对药品的生产线、员工的规范操作与否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保证产品的高质量。”
利用药品生产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可以减少生产管理环节,优化生产管理流程,最终达到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节约成本的目的,其实质是产业智慧化的一项实践内容。王惠霞表示:“事实上在国外,很多制药企业早已拥有一套类似完整的生产管理系统,我们希望自己通过这套‘药品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够对国内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及产业智慧化建设有所增益。”
医药及器械发展迎来产业的“春天”
有研究表明,随着产业趋势变革和科技创新的脉搏,医药及器械产业正在迎来发展的“春天”。
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规划总面积20.76平方公里,东至余杭区区界,南至北沙路、西至东湖北路,北至京杭大运河,其中一期(启动区)规划面积10.68平方公里。
园区明确以医疗器械和创新药物为产业发展方向,在行业选择上,以发展网络化、智能化医疗设备为主攻目标,重点发展可穿戴设备、现代大型设备、植入介入材料、基因诊断(生物芯片)、创新药物。
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以培育一批医疗设备重点企业研究院为主抓手,辅以优厚的政策和产业基金引导,计划通过5年的努力,着力将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打造成长三角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医疗设备产业基地。也就是说未来,将有更多提升生活品质、改进生活质量的医疗器械产品在余杭实现产业化。
在集聚区范围内,目前已汇集了英国葛兰素史克、法国赛诺菲、美国礼来等一批生物医药领域的世界强企业,以及贝达医药、天元生物、民生药业、胡庆余堂等国内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截至今年9月,高新园区生物医药企业产值达到30.7亿元,产业集聚效应彰显。
第一梯队:
园区有个“丁列明”现象
国千专家、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
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海归高层次人才丁列明所领导的贝达药业,是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一家龙头企业,在中国生物医药领域被称为“创新药第一块牌子”。贝达研发世界第三例、中国第一例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的故事,被业界列为传奇故事广为传播。
在民生范畴里,自年上市至今,全国已有5万余名肺癌患者使用“凯美纳”,疗效和安全性得到肿瘤专家和患者的一致认可;在创新高度上,“凯美纳”是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结束了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完全依赖西方进口的历史,被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盛赞为堪比“两弹一星”的功勋壮举;在产业深度上,贝达药业实现了一个完全初创型企业到一家总部在中国的大型跨国制药企业的“反转”;在行业引领上,贝达药业的榜样示范效应和边际效应,吸附了一大批生物医药领域优质项目、创业团队、高层次人才以及国际国内知名医药企业集聚于此。
上述现象,在业界已经引起广泛